“当代水墨”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门板块,甚至被推崇为引领中国艺术市场下一个高潮的主要艺术收藏门类。不过,目前“当代水墨”并没有一个 严格的定义和范畴,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新兴艺术形式,它主要涵括以笔墨为表达手段,结合当代艺术元素,表现当代文化精神的多元化创作,除书画作品形式之 外,还包括装置、影像、新媒体等艺术形式。
当代水墨注重“精神”
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创新门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当代水墨”的创作呢?著名艺术评论家贾方舟认为,“中国水墨画发展到今天应该充分敞开自 己的视野,不应该局限在水墨材料这样局部的天地中,应该把水墨看成一种文化,即水墨精神。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看到并不只是水墨画家在做水墨,有很多艺术 家包括装置、影像艺术家都在和水墨发生联系,都和中国的水墨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按照贾方舟的观点,当代水墨的探索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第一是“介入当代”,艺术家运用水墨精神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表述当代人的思想、 生存困境和社会问题;第二是“激活传统”,把传统作为发展当代艺术的“元点”,通过一种方式将传统的水墨元素转换成今天的当代艺术;第三是“切换媒材”, 超越原有的“水墨”材料,通过多种媒介和方式来体现中国传统的水墨精神;第四是“终极本体”,即在水墨本体语言上走向极点,也即在语言层面穷尽传统水墨可 能达到的限域。这四个方面基本体现了当代水墨的发展方向,从而也能够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看出未来的“水墨画”一定是超越了水墨材料本身的一种艺 术方式。
鉴赏注重“当代思维”
在历史上任何时代的艺术都可以分为先锋艺术和传统艺术。对于大众层面的艺术鉴赏而言,由于其审美趣味受传统传承的影响,对传统艺术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那对于当下的“当代水墨”,应该如何鉴赏呢?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在《欣赏当代水墨画的几个要领》中提到,“对于藏家而言,绘画欣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会抛开一切利用语言进行的思考, 把大脑关掉,只用眼睛看,并用‘心’去‘感觉’你所看到的。充分地体会一幅画所能带给我们的感觉。不怀成见,不着急去下判断,不刻意将感受翻译成文字化的 形容词,先专注在画面的细心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笔触等绘画元素在我们心里唤起的情愫,这是一切绘画欣赏、作品诠释与美术批评共同的第一步。”
当然,我们在鉴赏当代水墨时,不仅要在欣赏的状态上进行分辨,而且也要在欣赏者本身所具有的素养和思维方式上进行提升。当代水墨艺术反映了都市化的生存状态,所以需要我们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当代艺术发生的变化和创新。
比如当代水墨艺术家李津的作品。他作品的特点主要是取材于当代“普通人的普通画法”,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当代亲情之间的微妙情趣。从 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素描的理解涵盖于中国水墨画的技法之中,并将当代表现色彩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对于每一个从事水墨创作的画家来讲,他们 身后都有着厚重的中国画传统。很多人被传统湮没了,然而李津似乎一开始就不去刻意描摹传统,而只是在精神层面上与传统文人精神相契合。美术批评家栗宪庭认 为:“李津笔下人物的诙谐,把握的是一种既丑又可爱、生动和好玩的形象,这种造型既不讽刺,也不具有漫画的一目了然的时事性。原因在于李津对他笔下人物的 ‘神’总有特别的个人感觉,这个‘神’既是被刻画的人物的,更是李津自己独有的人文感觉。”
艺术家徐累是另外一位典型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他将中国传统工笔画融会各种视觉文化的经典元素,变为一种国际范围认同的当代艺术语境。评论家皮力 认为,“徐累的作品让你观看,却不让你沉溺在剧情之中;他让你怀疑、揣摩、猜测和思考,却不让你有丝毫写实绘画常常呼唤的廉价的共鸣。这些画面中虽然甚少 具体的人物,但是每个物体都指涉或暗示着举止和行为。虽然同是孜孜不倦地描绘刻画着‘物’的‘存在’,但这些作品的核心显然不在‘格物’,而在营造一种类 似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效果,即营造出逼真现场,却不让你沉浸于其中。”
另一位水墨艺术家梁铨,如艺术评论家夏可君所说,他的水墨的知觉模式在于,以细碎的繁复来实现空静,这在传统中是不可想象的。传统主要还是以空 对空,而梁铨对细碎之物的敏感,对水与墨相遇的精微控制,对色块与色块颜色的叠加与调节,烟色轻染之间,形成了复调的诗学,绘画乃是调节。但奇妙的是,调 节者似乎并非艺术家,而是那“间白”,是那隐约在纸条之间慢慢呼吸着的“虚白”在调节我们的凝视,或者是那带有时间色泽的“茶色”或淡黄色在牵引我们的视 线,是这些虚白与色晕在暗自吟咏,带来一种隐约浮动的暗香。
水墨艺术家陈惠彪很注重对于生命本体和内心的修行,在他看来,画画本身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他表示要沉寂下来,到不同的国家领略不同的人生风 景,汲取时代的养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认为:“从陈惠彪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中国艺术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意象,一个是水墨。陈惠彪的画,基本上还是 讲究意象,不是完全的抽象。他这个意象性的绘画,在写意的画法里,吸收了一点西方现代的、尤其是西方表现主义的绘画因素,画家结合得比较好,有精神的力 度。”
收藏态度需“放松”
2003年,索卡艺术中心跨足当代艺术的经营,开始发掘并推荐中国新一代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作为从台湾到大陆开设画廊的第一人,索卡艺术中心负 责人萧富元告诉记者,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当代水墨的受众面较广,不仅是国内,在西方也很有潜在的收藏前景,西方的收藏家一直会收藏真正有文化特色和价值 的艺术作品,如徐冰、蔡国强、谷文达、李华弋、刘丹等艺术家的作品在美国都反响不错。
对于“当代水墨”的发展趋势,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认为:“最近两年,中国水墨会相对处于概念比较多元、比较混乱的阶段,学术理论方面会 比较缺乏,但之后会逐渐出现分野。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深厚完善的理论框架支撑,同时对作品的当代性比较关注的艺术家能够继续走下去,而有 些艺术家会逐渐退出这个热闹的市场。”
可以看出当下,当代水墨市场远没有达到“终点”状态,而是整体处于一个预热期,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发展。对于目前国内外拍卖市场和一级市 场对当代水墨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认同,夏季风认为,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首先,中国人对水墨有一个天生的亲切感,与当代艺术热潮相比,当代水墨的收藏群体 基数更大,无论从创作媒介、学术角度、市场角度,当代水墨所具备的条件都比其他的门类都更完善;第二,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当代水墨与中国政治经 济文化的崛起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中国当代的认知,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需要代表性的东西,水墨在当代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象征。
同时,夏季风观察到,目前中国水墨作品逐渐成为文化消费构成的一部分,藏家在收藏态度上放松了很多。
对于当代水墨的收藏,太和艺术中心董事长贾廷峰认为:“不外乎几个标准。一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地看当下的艺术家;另外要站在学术的立场,看 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要根据自己的状况量身定做,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轻易投机。一味地投机,很容易被市场捆绑,这样就没有了收藏的乐趣,忽略了艺术的审 美,忽略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得不偿失。倒不如静下来,好好翻翻中国美术史,看看中国艺术从近现代到当代发展的脉络,多看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了解什么样的作 品具备收藏价值。”
如今中国艺术市场上,最火热的词,已经不再是中国当代艺术或者写实油画,而是当代水墨。以前当代艺术和观念艺术领域的明星如方力钧、邱志杰等人,都已“转投”水墨艺术了,然而当代水墨,其市场的走向,又有其特殊性。4月2日,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办公室、荟珍屋艺术中心合作举办的“水墨当下——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上,中央美院副研究员刘礼宾在被问到“面对当代水墨市场的火爆,有什么建议”时,直言“现状就是这样,好的和坏的,它们会一直存在”。
或者由于市场和学术的共谋,或者归功于中国艺术市场水到渠成的回归,当代水墨在最近两年创造出了当代艺术的市场奇迹。2011年春拍,吴冠中的《狮子林》拍出1.15亿元,同年秋拍,崔如琢的《盛世荷风》以1.01亿元成交。2012年秋拍,中国嘉德两场水墨专场上拍176件拍品,成交率87%,创下近一亿元的成绩。2013年保利在香港的秋拍,史无前例地以三场水墨主题的专场开场,共得到2.26亿港元的成交额。
从市场到学术,当代水墨已经站到聚光灯下,西方也对当代水墨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大都会博物馆举办“水墨艺术:中国当代绘画的前世今生”,大英博物馆举办现代中国水墨画展,吉美博物馆举办“文人画与中国艺术创作之路”,波士顿美术馆也举办了以“与古为徒:十位中国艺术家的回应”为主题的展览。当当代水墨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国际视野,2013年苏富比和佳士得争先恐后举办以中国当代水墨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和展售,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度被当代艺术视为 “老冬烘”、又被传统水墨界斥之为“缺乏承继”的当代水墨,“咸鱼翻身”,迎来迅速发展的市场时期,势头之猛,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改变了“言水墨即传统”的格局,当代水墨,是艺术市场中“最IN”的词,刘国松、朱伟、徐乐乐、李津……那都是市场最红的宠儿。
早在2000年左右,那个写生、笔会热闹的时节,水墨界迎合社会上的送礼社交需求,着实火热了一阵。刘礼宾认为,2011年中国市场达到高点后,传统书画板块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当代艺术也处于被动盘整的状态中,而此时的当代水墨,在创作形式上结合了水墨和当代艺术的双重语言特性,在精神上更多地保持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符合时下的审美趣味,因而也得到了更多新锐收藏家的共鸣。一个英国议会代表团曾经到北京向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副主席彭中天打听中国文化和水墨艺术的现状,他很惊奇,问英国人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对方回答,水墨,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法,更代表了中国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太成功了,一张画几十万,但没有人想想到底有什么问题。”评论家李小山说。“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太肤浅——拿一张荆浩,如今看得手舞足蹈的,能有几人?能让人静下来,像看古画一样欣赏的作品,没有,大家都太强调时效性了。”刘礼宾很怕美国艺术那种观念化、点子化的创作理念对当代水墨的戕害。
在谈到中国水墨画的市场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艺术批评家夏可君将之细分为三个市场——以礼品为主要的流通渠道和拍卖市场构成的纯粹国内市场、画廊和投资基金介入水墨领域所形成的市场、以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国际拍卖行所构成的国际市场。在他看来,在中国这个“混杂现代性”国家,三种市场必然导致三种水墨艺术样态并存——传统、程式化的水墨,充满现代主义色彩而笔墨味道稀薄的水墨,和以徐冰、蔡国强为典型的符合国际观念的水墨,“这三种样态,很难调和”。
三个水墨市场能否三足鼎立?
“水墨的各种生态、各种市场,都是复杂多元的——这就是中国的特色,我认为它们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画家何先球说。在混杂的市场生态中,水墨遇到的问题远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具有中国特色,经纪人制度的无法建立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彭中天表示,国画家多愿意在画室里和走穴笔会销售中销售作品,或与画店合作,很少有画廊愿意进行系统的水墨推广。画家长期自营作品,自己盲目定价,一旦画家自己免费送出去的画进入市场,这些没有买入成本的作品就会严重扰乱价格体系。
经纪人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当代水墨逐渐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很多展览,都是业内人士做给业内人士看——我们都不是‘娱乐’大众,而始终是‘娱乐’精英。”一位画家如是说。“一部分画家价格极高,令国外的同行艺术家望尘莫及,但仍然有大量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青年艺术家,没有推广和展示的平台,生活艰苦。”德美艺嘉首席执行官董艺希望当代水墨界在市场领域有更加公平、透明、开放的平台。
没有市场平台、没有市场模式、没有评价体系,如今最方便的营销水墨的手法,就只剩炒作——用大量展览轰炸出一个关注点,然后再对艺术家进行包装。有人说,当水墨的价格走在学术认证之前,强势介入的资本与学术支撑的短板形成极大反差,可能就会重蹈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上的覆辙。
夏可君觉得这个问题简直无法可想。“在混杂的状态中,我们必须处理笔墨、形式、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太传统我们当代人不懂、太西方我们太懂,都不行;那些火药一炸的点子艺术又已经过时,没有生长性和持续性。所以水墨要既有爆发点又有持续性,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怎么处理其中微妙的关系,这种处理的结果又如何能够反映到市场表现上,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站在当下,当下的自然与今天的人、社会的矛盾,是我们水墨艺术家需要思考的。”何先球说。所以,先别管那市场如何了,“做自己要做的那块,各司其职”。刘礼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