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国画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内容,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联系的政治、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纵观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画家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对此,我们请教了易从字画商城李经理,他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字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
传统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人景融合,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李经理得出结论:“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国画发展的金钥匙
中国画的改良,应该自19世纪晚期就开始进行,而自新文化运动起发展最为迅猛,并涌现出一批极为杰出的画家。这些大家无一不是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又在中西文化艺术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骨子里有着强烈的中国意味。然而现在的中国画变革,则更多的强调是视觉效果的冲击力,也就是“意味”不断减少,而“视觉”不断增强。当然,传统领域里,产生了一批有感情、有深度、有思想的反映时代的画作成为这个时代的风向标。也一直影响到现在。
易从字画商城李经理分析说:“中国画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前提是对中国文化要有深刻的学习理解。而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画,自然养料贫瘠甚至变身为异种。现在的问题是,还能够有多少画家坚持不懈的学习传统文化,哪怕是肤浅一点的、和绘画息息相关的诗文书画?反过来说,又有多少“收藏家”能花出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去学习中国文化,从而更加深入的去理解中国画,再进一步去选择画家?”
当前的中国字画市场,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历史的久远,让中国字画有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字画的形式、种类、技法、内容也发展的更加丰富,致使更多的人们以淘金者的眼光来开垦这块肥沃的土地。导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现代作品思想性的欠缺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足,成为当前中国画潜在的危机,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精神传承与发扬下去。易从字画商城签约书画家宋元明先生说:“我相信,通过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继承优秀的传统,一定会将中国精神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下去,在绘画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前,激进时代已然过去,更多的当代画家以回归的姿态默默的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延续着“传统、生活”的探索方式,以寻求中国艺术新的突破口。
这是一幅直挺的竹子,这不禁让人想起郑板桥的那首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自古以来,郑板桥是有名的爱竹人士。而竹,自古就有“竹报平安”之说, 还有高风亮节、节节高升之意。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此幅佳作挂在家中任何一处都会增加生活的美好寓意,而且作为礼馈赠他人相当不错。